说到亲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,所谓的亲戚是让你觉得值得亲近的人,可以信赖的人。也是我们最珍惜爱怜的人,面对亲人,我们可以毫无保留。加上因血缘的关系,亲戚之间的感觉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。对于常年奔波于外地农民朋友,身处异地更是无时无刻的想念着家里的亲戚朋友,每当逢年过节时,心情就无比的高兴且迫切,因为老家的亲戚是他们最值得留恋和怀念的人。
最近小编看到一个帖子:“90后的独生子女,还和亲戚来往吗?”
大约30%的网友还和亲戚维持着良好的关系,平时经常视频电话、聊天等等,假期还会约着一起出游,愣是把表系和堂系的关系建设得如同亲人一样。
但更多人与亲戚之间的关系,用“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”来形容倒更贴切。

“私下几乎没有联系,逢年过节家庭聚餐点头之交。”
“走在路上都认不出来的那种联系。”
“没啥关系,小时候还能玩到一起,长大了只有过年才会见面。我对亲缘这块已经蛮单薄了,除了父母是必要因素其他的真的无所谓。”
“不熟,我连他们老公老婆叫啥名字都不懂。”

“与人相处都不易,与亲戚相处更难受。”
“我爸也是沉浸在大家族迷梦里,然而大家都天南海北搬砖移,这代人真的太苦了,无根浮萍。”
“父母那代差距就拉开了,有的做医生,有的烧锅炉,孩子聊不到一起也不意外吧。”
“成年以后圈子不同阅历不同,职业和生活都不在一个轨道,该怎么走动关系密切呢?”

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,“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相识”。
第一代和第二代人,一般都在邻近的地方打拼,因此常常互通有无。由于长辈奠定的基础,第三代人很大可能走出了原有的城市,不可避免地与亲戚形成了断层。
而90后独生子女,显然是这种情况的代表人物。
尤其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,亲戚之间不仅仅是因血缘的原因而建立起来的亲戚关系,更多的是平常的交际而建立起来的亲情。 在农村,最讲究的就是礼尚往来,凡是沾点血缘关系的,在五福(一般是上5代,下5代,包括自己,是表明与自己关系远近的一种标志。)之内该亲都要亲。
有的即使出了五福,因相距比较近,见面也是叔,伯的称呼,这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,谁也不违背的。违背了,大家乡里乡亲,难免会遭到外人笑话、还会落的不懂礼节的骂名。 农村老一辈之间亲戚不仅多,感情还十分的深厚。
相比较当下,对于现今的80,90后而言,他们觉得亲戚之间没有一个靠得住的,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漠,甚至觉得亲戚之间都很自私,不愿意再和亲戚打交道,这是为啥?

一,相互之间只是形式上的近乎,走动。
之前,逢年过节老家热闹非凡,尤其“走亲戚”的热闹场景。大街上,大人牵着小孩的手,骑着车,大包小包的挎着东西,家家户户都是一桌桌的美食,相互畅谈着今年粮食的收成,来年的打算等等。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相互之间窜门,走亲戚多是形式上的,平常基本没来往,亲戚生病去看望多是寒暄几声,带着礼品放下,水不喝,凳不坐,就匆匆忙忙的离开。
二,相互之间的“利益”不存在
之前在老家基本上都是以种地为生,而当时的农业技术极为落后,劳动生产率很低,每家生产的产品少、产值低。如何能更大化的生产?更多的利益?亲戚在这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,比如之前在农村栽水稻,人少是不行的,只有找亲戚来帮忙,除此之外,生活中帮忙盖个房等等都需要有亲戚的帮助,如今,这些种种只要出钱都可以解决了。相互之间用不上对方,来往少,自然而然的就会感觉关系疏远了。
三,反感一直重复的唠叨
不少80,90后的农二代常常抱怨,每当见到亲戚就被追问着 :找工作了没?工作怎么样?一个月拿多少钱?有没有对象?让当下的80,90后感觉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自主尊重。如今80后、90后甚至00后年轻的一代,面对激烈的竞争,他们更多的是强调自我的利益和权利。
老话常说“亲戚通财,通财两不来”,也有许多是因为亲戚之间借钱,合伙做生意,最终亲戚没做成,反而成了仇人。但是话说回来了,生活之中难免会用到亲戚,平常遇到的难处,婚丧嫁娶等等也离不开亲戚帮衬。希望大家能够正面看待现在亲戚之间这种社会现象。

亲戚虽然比外人更亲,但是远离他人隐私也是必备的修养与本分。
亲戚关系走向淡漠,这是现状,更是未来。
不只80、90后,越来越多人都将成为“无根一代”……
我们这一生会遇见无数人,但亲戚因为血缘关系而变得有限,这是上天一种奇异的安排。我们不妨付出一些努力去维持这些情谊,但同时更应该守住距离,保持适度的观望态度:生日时一声问候,远好过对彼此家庭琐事无限插手。
恰当的亲戚关系,才最温暖美好。
那么你还愿意和亲戚之间再打交道了吗?
未来,广州还将持续吸引各方人才来此落户,广州优异的区位优势与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和产业升级动力,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受益良多。而你,是其中之一吗?落户,可以信赖广州启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