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从何时起,“中国式教育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实质意义上的贬义词。
不论是久受诟病的“应试教育”,还是这几年也被玩坏了的所谓“素质教育”,都已经成为了贬义词。从本土千年传承的传统国学,再到舶来的各式西洋模式,以及被大师和机构们推崇的什么”快乐教育”、”成功教育”等等名目,到了当下现实中的中国,无一不被异化成了”中国式教育”这个贬义词。

不过,小编觉得这个黑锅似乎真的不应该由”教育”这两个字来背,那样实在是有欠公允,更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,哪怕这”教育”被冠以了”中国式”这三字定语。其实,不管你在中国推行的”教育”是传统国学还是西式教育,其教学内容总体来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,哪怕是饱受争议的奥数甚至女德,都是在传递知识、传承文化,只要掌握科学的进度与教育方法,不揠苗助长,对孩子们来说总体都是有益的。而一切的原罪,只是在”急功近利”。但,不急利、不近利不行啊!

在中国,千年以来的教育,其目的从来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育人,更多的是为了选拔,是为了淘汰。”中国式教育”的急功近利,是源于”中国式竞争”的过度惨烈!
再好的教学内容的教育理念,一旦需要承担选拔和淘汰的功能,那么无论如何,都无法再保持脉脉的温情,必然异化为吃人的机器。
不想在富士康的血汗工厂里当一颗螺丝钉?不想一毕业就面临失业?没背景、没门路,那就死逼着自己娃娃接受”中国式教育”吧,无条件地去迎合各类选拔标准!

为什么两三岁的小孩子就要去读英语班?与其说是不想”输在起跑线上”,不如换个直接的词,不想被”淘汰在起跑线上”!因为想进好的民办幼儿园,人家得考你双语。进不了好的幼儿园,往后再想进小学名校中学名校会更难得多!再往后想上985、双一流,则更加难了,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提升圈层?届时也只能呵呵。因此,4岁多的孩子,有1500多个英语单词量够不够?在美国都绝对够了,但在北京海淀区当然不够。

小编觉得,咱们也没有必要去苛求”中国式教育”。只要过度惨烈的”中国式竞争”不改变,急功近利的”中国式教育”就不会变,而且,你还必须强迫自己和孩子努力迎合它(注意,不仅是要适应,更是需要迎合)。说到底还是机会太少,向上的通道太少!

如何改变?如何破局?或许只能借用伟人的那句名言: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!
只有更发达的经济和社会,才能让我们的一下代们拥有更多的机会,拥有更宽的向上通道,即使被不太成功,也活出人的样子,拥有人的尊严,实现人的价值。
总结一下:
1、中国教育的内容,或有一些偏差,但总体上没有大问题;
2、中国教育被赋予太多”选拔和淘汰”职能,不得不成为”中国式竞争”的主要手段;
3、中国教育的问题,在于急功近利,而急功近利则是因为”中国式竞争”的过度惨烈;
4、让社会与经济发展得更充分,让上升渠道更多样,成功的方式更多元,人生的机会更多,才能根治”中国式竞争”的惨烈,继而挽救”中国式教育”的悲哀。
5、只要”中国式竞争”依旧惨烈,”中国式教育”就必然依旧悲哀;